淺析「桃源行」

緣溪入桃源,遂得忘塵世之憂勞。煙波江岸,有文人吟詠,有漁人捕撈,視點漸向高處位移,橋上行人,山間樓閣,層層疊疊的雲深之處,且靜謐,且深遠...瑰麗多彩的大四喜玉作,匠心獨運化為一方幽靜天地,可觀精雕細琢之工,亦得於遊目之間澄澈心靈 。  


一塊難得的大四喜翡翠原石,為何又如何化作一場「桃源行」?


我們不妨以翡翠作品琢成的關鍵工序為經緯,回到最初,探尋、玩味一番其間的思量與趣味。


面對一塊大型的翡翠原石,在決定將其琢磨為珠寶或擺飾之前,審慎評估翡翠玉料,是至關重要的步驟:此件大四喜,質地溫潤,翠色瑰麗多彩,紅、綠、紫、白,色澤雖豐,然其分佈較為星散,而玉材上也出現了幾道天然石紋。


以上述審料結果為基礎,若欲將其切割為珠寶飾品,其在「色」與「質」的最終呈現成果上,皆較不易達致滿色無瑕的最高標準,於是,作玉之人便決定,以藝術的刀筆,賦予該玉材不同面向的生命。


翡翠如人,因此,每一塊翡翠,皆有其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,端看作玉之人的心、眼、手如何地運鑿。


翡翠玉石的設計畫樣,是作玉者於凝觀、思量之際,參酌傳習之圖稿樣本,或取擷既往的構圖經驗,隨後,便在玉石上進行設計圖樣的勾描。此件大四喜玉作,作玉者以漁樵耕讀為主題,延伸、鋪展出一場出入於山水之間的「桃源行」。


桃源行,將翡翠頂端的紅翡,化作朝陽,朝陽右下方,湧現著一道山間泉流,流水自作品的右上角一直綿延至左下方,那一道泉流,便是原玉材上最顯明的一道天然石紋。天然石紋,被作玉者以鬼斧神工的心思與刀筆,化為流水!於是,那原本可能被定義為瑕疵的紋路,反倒成了作品中最具生命動感的潺潺滋潤。作品底處的兩處紅翡,一化作漁網,一化作文人舟間思讀,水光粼粼,煙波江岸,橋上行人,亭台樓閣,有不知雲深幾許的幽渺之美。


完成了大致的畫樣構圖,便能開始進行實際的「琢磨」工序,藉由不同尺寸與形制的磨輪,一一將上述畫樣具體呈現出來,從粗形到細部線條,逐次完成霧面粗胚的半成品。


半成品完成之後,便進入後續的拋光、去漬、過蠟等工序,使之能呈現光亮滑潤的美感;最後,訂製台座與錦匣,以完備其展示與保存的安全性。


一件翡翠作品的完成,若仔細探究其背後的思量與技術,將會發現,在這一道道的工序背後,其實,蘊藏的竟是如此廣深的智慧結晶!

回到
清單